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建立基模是"有意義學習"的關鍵

伊莎貝認為:學生能有意義連結認知學習的新、舊基模,而獲取新知的學習歷程。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備知識、學習材料和學習心向三方面條件,學習者才能進行有意義學習。
  • 在教學策略上採用「前導組織」(advance organizers)
    • 前導組織是指在學習前所呈現的訊息,可以使學習者組織及解釋新來的訊息。換言之,前導組織是在講解課程之前給予學生的觀念或概念,其用意在於提供認知結構,將新的學習能包含進入既存的相關概念。
    • 奧斯貝爾對於前導組織在課程、教學和學習三方面應用所提出的重要原則如下:
    • (一)課程
      1. 漸進分化:是指教師對課程內容先提出最普遍性概念,再逐漸提出細節或特殊部份;或者是先介紹學習者高層次概念或大原則,然後再介紹細節。換言之,就是由簡單到困難、大原則到小細節的區分歷程。
      2. 統整協調:是指新觀念應該有意識地與先前學到的內容連結起來。換言之,課程內的單元或知識的相關概念,其差異性能被明確指出,以協助學習者把矛盾差異的概念、名詞、定義做清楚的辨識。
    •  (二)教學
                    1.解釋性前導組織 及教師提供學生熟西的環境或知識
                    2.比較性前導組織:為了使新概念和認知結構中現存的基本概念能統整起來,或釐
                        清新舊概念避免學生產生混淆,所設計的有組織性材料。通常「類推」是作為
                        比較性前導組織的重要依據。
    •   (三)學習
                   1. 教材結構:教材結構需要教師運用知性地圖(intellectual map)來串聯教材內容
                       的重要概念,成為大概念和部分概念間有意義的結構。
                   2. 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指的是學習者的訊息處理、組織能力等。學生的認知結構清
                       晰、穩定,對於所習得新知的概念,比較容易、正確地組織到認知結構的連接點
                      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