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學習理論,應用數位科技,創造動作學習新概念
我讀的是「體育教室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理論與實務」這一篇。這篇文章使我想到一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們為了方便而不斷研發很多便利於人們的科技產品。從早期的黑白電視,一直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手機功能裡就有可以觀看節目的軟體。在體育教學亦是如此,早期就是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模式,學生可從老師的教學示範及課本裡的講解去了解一個動作技能,但有時候老師無法判斷學生是否真的學到了,是否了解動作技能及什麼時候應用等認知。加上現在的體育老師不是說都是專精於每個運動,對於不同性質的運動總會有不瞭解不清楚的地方,但為了教學,老師不得不去找法子。現在媒體資訊發達,我們可上網搜尋我們要的動作技能,去翻閱動作技能的相關書籍,或者請教專精於某一項運動的專家,但網路上的相關動作教學就都是正確的嗎?不見得,記得小時候對於體育老師教學的印象,就是老師在台上教學,一開始也許新奇,但一成不變的教學也是會膩的。後來老師搭配錄影帶教學影片,要我們學生去觀察影片上示範者的動作,這時又讓我們學生覺得有趣,再來直接去觀察實際動作如棒球比賽、籃球比賽等等,加深我們對某些動作的認知。所以體育教學它是可以很多元的,老師示範、書籍、教學錄影帶、實際觀摩等,甚至拍下學生的動作示範帶讓其他學生去觀察。但是後來很多有關體育教學模式裡,還是會發現在一個班級裡有幾位學生還是學不會,還是有學生動作不太正確等等的。文章裡提到前面幾項教學模式的動作示範,有時候動作太快,無法使學生記住,或某個角度看不太清楚。運動資訊媒體的進入,把一個運動技能去做分析,讓我們可以很清楚發現動作的起承轉合,動作可快可慢,不同角度的動作示範,這樣除了讓學生清楚知道動作之外,也可讓學生加深印象,又可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動作離正確性還有多少。資訊媒體既可以幫助學生也可增進老師教學上的技能,對我們現在來說是一大幫助。夢萍
但是,要注意。這些科技不只可以提供"範型",若只是這樣也太可惜了。就好像明明是智慧手機,卻只用來講電話;買便宜的就好啦。
我讀的這篇文章篇名為「隨心而動︰以意念操控機器」這篇文章,光是標題就很吸引人,因為目前為止還未有用頭腦想就能操作機器,都需要透過肢體如:手、腳、眼部和各部位來操作,還未聽說過用頭腦直接傳達給機器;而篇文章是講利用神經產生的動作電位經過儀器計算使機械給展現同等動作。在運動方面上大家都知道最嚴重的運動傷害為下半身癱瘓,這種傷害幾乎是斷送了運動員的路程,除非有驚人的毅力,不然下半生都得靠輪椅過活。而這種科技輔助一定是給予這些運動員新的希望,使自己的雙腳獲得重生,能重新站起來。對於截肢者也有很大的幫助,建造機械義肢,彷彿像是”機械公敵”的主角一樣,擁有擬真的手臂,使不便的生活作息轉化為正常作息。不過文章中提到以現在的科技(2002)必需給予一個處理用的背包式電腦才能賦予能力,在運動員來說還是不方便在運動上,不可能叫一位運動員帶一台電腦比賽,很可能會因為運動劇烈,使電腦受損,而失去作用,但是以現在的科技應該能做得越來越小,更方便攜帶。或是做成晶片和神經的橋樑,使人可以回復到能運動的狀態。老師上課也有講到”駭客任務”裡的人都用電腦插進人體,直接灌輸資訊。或許這個研究剛好相反,反而是人利用插頭來操作機器。政達
我所讀的文章題目為「從Mayer多媒體學習理論觀點談電腦在輔助運動學習之應用設計」。現在是一個科技的時代,資訊科技已成為現在教育的趨勢。把資訊融入教學可以呈現多種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因為用電腦時看到的動畫與圖片比較多所以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在這篇文章中有學者提到,將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中可以增加學生的人際互動與技能學習等,就這兩像我比較有疑惑。用電腦來輔助體育教學時,學生所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感情的電腦,這樣子是要如何達到人際關係的互動,而且技能學習是要靠身體活動去熟悉的,並無法利用電腦來學習到技能。大學時聽到老師說要把資訊融入體育教學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怎麼可能,在我以前的舊認知裡,體育一定是要靠著練習才會進步的。但現在慢慢的比較可以接受老師所傳達給我的概念,這是因為電腦是真的可以幫助學生在認知上達到良好的效果,也會讓學生更加的喜愛體育,但我擔心電腦輔助體育教學如果發展的很成熟後,教師們為了減少自己備課的壓力,進而全程都使用電腦來進行體育教學。而且以後的學生如果接受了這樣的教學,會不會出現我只要在電腦前面可以學到運動技能了,為何還要出去練習呢?以上這些想法有可能是我自己想太多,但會不會發生也不知道。這些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而以,希望老師不要見怪阿!!
我選讀此篇「網球鷹眼 -界內還是界外?」。還記得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有鷹眼系統的網球比賽,是在2007年的暑假,在英國所舉辦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那時剛好大二,因為選修了網球課,故對此運動的相關消息及比賽幾乎都不會放過。那時對於鷹眼系統感到非常新鮮,經過主播一番解說之下,才知道是由10部攝影機,架設在不同地點拍攝,所組成的一套系統。此系統能準確判斷出比賽中的每一拍的擊球位置、球的行徑路線及球的落地位置。所以被用來判斷球出界與否之工具。其準確度高達99%。以四大公開賽為例,每一盤比賽中,雙方選手各有3次挑戰的機會,申請鷹眼畫面重播。如:裁判判定該球出界,而你認為這球應該是界內,你可以提出質疑,如挑戰成功你將繼續擁有3次的質疑機會,當然若你挑戰失敗,相對也會少去一次質疑的機會。此套系統於單一場地架設完成後,並啟用一週。營運成本則需高達4~5萬美元。故並非每一賽事都有此系統的支援。就算是四大公開賽,也僅在幾個重要大型球場才有設置,其餘周邊的小球場則無此系統的架設。除了前幾種子賽會會安排大型球場讓選手進行比賽之外,其他選手若想享受這高科技的輔助系統,那得多努力打進16強才可能有機會囉。隨者科技進步,網球賽場上,其實早可以不需要任何線審,因為鷹眼系統只要稍微做點改良,只要球一出界就會發出聲音。頂多一位主審即可。但俗話說的好「裁判的判決,也是比賽場中一部分」或許就是關鍵時刻,判決上又有些了爭議,這樣的賽況,才令人緊張,感到刺激。大大提升了比賽的可看性。這才是選手及觀眾所樂見的。
我讀的是:工研院IEK歸納「2012年十大ICT產業關鍵議題」,文中指出,2012年將是行動運算世代的「戰國元年」,Wintel & Android 將開始進軍智慧手持裝置市場與Apple競爭;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智慧型手機已越來越普遍,而高畫質顯示、高度整合、高效率、低成本、低價格、低耗電…等將是未來趨勢;在台灣,許多科技業者在各廠牌中的零件占有一席之地,故如何藉此優勢來提升產出量,達到消費者及廠商的需求,在技術層面則必須有更多的創造性及客製化的商品,來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此外,在PC方面,如能結合2010年Xbox 360 Kinect感測系統、跨裝置互動系統、聲控、體感、臉部辨識等則是能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最後則是雲端的巨量資料分析處理,所有資訊的處理必須有相當大的空間,如何有客製化的服務及平台,也將會是一項商機。所謂「科技始終自於人性」,無論何種設備、科技的發明,亦是讓人們在生活上更方便,但…人與人的互動並不是運動科技設備就可以的。
楊振宏我讀的是「迎接行動時代之後,我期待…」這一篇。這一篇主要是說現在已經進入數位行動時代,我們期待著哪些是不可發生的,但這些未來都將可能發生,我們可以天馬行空地去想像,數位行動資訊如何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以前386的電腦如何研發創新,黑白電視進化到彩色電視,以及種種科技產品的演進,至於PC電腦會不會結束,至少在短時間內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只是在這個演變的過程只會讓PC電腦的功能更加強大。而現今行動時代的來臨,扮演著最重要的腳色,我認為是「網路科技」從有線網路到無線網路,而網路的速度也不斷的提升,從撥接到光纖、從3G無線上網提升到最近很發燒的話題就是4GLTE高速網路,如果沒有無線網路就沒有辦法和日益創新的科技產品做結合,硬體產品有手機、平板電腦、照相、投影機,經由網路的連結可將資料上傳至雲端做储存,然後也可以連結至APP store下載各種軟體應用程式,並可應用於日常生活,如天氣預報、幫你換算身體質量指數、文書、搜尋資料、照相攝影、充當量角器、水平儀等等的軟體應用。未來手機等等科技產品會結合再一起,可能只要帶著手機就可以走遍世界,手機可以儲值悠遊卡當零錢包使用,也可以投影做簡報,而且還可以防水,這是未來無法想像的。
這篇文章【多機器人合作系統於機器人足球之應用】是我在新聞上看到報導覺得相當有趣,因此下載下來閱讀,其中多機器人的系統包含:全域影像系統、無線通訊系統即機器人本體。想像套用在人體上:全域影像系統=人體的視覺 無線通訊系統=大腦神經系統 機器人本體=人體至於作者給予機器人的行為模式中包含:僥倖行為設計=如何最有效率完成任務策略行為設計=基本技術行為選擇機制=判斷最佳戰術這些東西對於踢足球的選手來說是透過經年累月的訓練才會有的,透過電腦的運算如果可以決定出最佳的路徑或是套路。這樣也許比賽時可以不需要教練,只需要電腦即攝影機在加上耳機,攝影機傳送隊友位置與敵方位置,經電腦判斷最有效得分戰術再透過耳機傳送給每位隊員,這樣感覺很酷。可憐的體育人~又失業了!!
在這邊我要幫我所閱讀的「從Mayer多媒體學習理論觀點談電腦在輔助運動學習之應用設計」做一個結束。在和老師及大家分享完我閱讀後的心得後,我所有的問題老師也一一的幫我解決了。首先在討論資訊融入體育教學時的地位設定,其實一直都是設定在輔助的角色而以,因為大家都知道,資訊是不可能成為體育教學的主要角色,但現今還是有很多人無法接受這樣的想法,這是因為觀念還是停留在以前舊體育教學裡,其實資訊真的是有辦法讓人們學習技能的。資訊可以讓學習者學到動作的型態,只是有些肢體的感覺與表達的情緒是要靠個人去學習的,不過也沒有人能確定的說以後不會發展出這樣的科技。在人際互動的部分,其實聽過老師的解答後,我才發現我想的範圍太狹窄了,我完全沒有想到可以透過網路視訊來培養。以前我對資訊融入體育教學是抱持的否定的態度,不過現在是完全的接受了這樣的想法,或許這樣的設計可以引起學習著強烈的動機來運動,也可以讓小朋友在運動認知上不需要透過教師來教授自己就可以學習到。
在課堂上與老師及同學分享過「網球鷹眼」的文章後,在此為本篇文章做個總結。鷹眼系統誕生後,就有意將此系統用於網球場上,但是一開始,並非所有選手都舉手贊成。前世界球王,Roger Federer最先提出反對意見,其主張,球的落點出界與否,應以裁判及線審判定為主,選手能有所意見,但最終還是得接受此判決。乍聽之下,網球比賽中,似乎存在著許多的不公平的狀況,將有機率影響比賽結果。事實上,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樣的機率不高。即使發生了誤判,對於吃虧的選手,如何在理虧的情況下,控制自我情緒,要回比賽勝利。才是網球場賽中,頗具可看性的畫面。然而,在經過多次的協商之後,也陸陸續續在某些賽事,架設了次套系統作為輔助,其判斷正確率驚人,觀眾也開始享受起,3D畫面回放該球出界與否時等待的緊張情緒。縱使也不少的老球星反對,鷹眼系統,最終還是成功地闖入網球界,成為世界各大比賽場中,不可或缺的一套人工智慧系統。
再經過上禮拜的討論後,對於工研院IEK歸納「2012年十大ICT產業關鍵議題」所進行的總結,現在的手機已由黑白手機變為彩色手機、相機畫數的提升、由單核心變為雙核心甚至到四核心,所有的功能都漸漸進步,而APP STORE、GOOGLE PLAY等都可以讓消費則自由在此下載個人所需要的檔案、文件或遊戲,讓生活更加便利;此外,還有一些即時更新的系統,如:氣象、運動即時回饋、投影機、悠遊卡....等,可讓消費者帶著手機就能完成許多事情,讓生活更加便利。另外一項科技則時雲端,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運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體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給運算機和其他設備,整個運行方式很像電網。網際網路上的雲端運算服務特徵和自然界的雲、水循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雲端是一個相當貼切的比喻。通常雲端運算服務應該具備以下幾條特徵:基於虛擬化技術快速部署資源或獲得服務、 實現動態的、可伸縮的擴展、 按需求提供資源、按使用量付費、 通過網際網路提供、面向海量信息處理、 用戶可以方便地參與、 形態靈活,聚散自如、 減少用戶終端的處理負擔、 降低了用戶對於IT專業知識的依賴,這些都是運端的基本特徵,無疑的,所有的科技都是為了讓人們在生活上能更加便利,更加人性化,期待科技未來的發展能讓人們提昇到何種境界,值的期待。
看完家輝所提供文章「Mayer多媒體學習理論」。以下感想與各位同學分享。還記得國小一直到高中,所有從事的體育課,幾乎都是由老師示範,學生由觀察中,學習及模仿。然而很多的錯誤動作,我們只能由老師口述,來進行改善。常常會發生,老師講解不清楚,或者是聽不懂的地方,同樣的錯誤動作不斷的重複發生,還是沒有獲得改善。這時候,如果有了一台攝影機在一旁做輔助,即時錄下學生的動作。再回放的過程中,讓學生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動作畫面,不僅能提供老師指導學生錯誤動作的方向,更能清楚的讓學生看清楚,自己是哪個動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經過練習修正後,再以影像比對,經能清楚的知道動作改善的程度。學生及老師都很輕而易舉的從影像中觀察出,學習者的進步及變化。就不會再發生,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做學生的。
我所選讀的是偉雄所分享的「網球鷹眼 -界內還是界外?」,這一套系統可以說是體育的一項大突破,不過從目前看來好像比較適合運用在網球這一項目上。一開始這一套系統也想說要運用在MLB上,不過聯盟對這套系統興趣缺缺,而且在整個比賽過程中,主審對於好壞球的判定也是比賽重點之一。從觀眾的觀點來看,許多觀眾非常喜愛看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裁判對於此狀況的判決與誇大的手勢,但這套系統引進四大公開賽後,也漸漸的成為了觀眾看球賽的重點之一。最近這套系統也引進了排球的賽事當中,這也顯示大眾逐漸的接受科技輔助裁判判決。其實我對這一套系統有一個疑問的地方,那就是它是如何精準的判定球的位置,它真的沒有誤差嗎?
相較於幾年前,現在的科技的確可以做到像家輝、偉雄所提到的那樣。只是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對體育的觀念。不論是老師、學生、家長、學校、政府...,大家都認為運動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健康不會自己跑到身上。是透過運動;不論是隨意動(跑步、散步、伸展...)或是刻意動(學羽球、打網球、游泳...);都要有"計畫"地去做,這個計畫包括了正確的知識和正確的姿勢。這些知識與姿勢需要由正確地人和環境提供。
應眼,也不過是一套攝影機,加上軟體的組合。就拿時間來說,精確度也不斷的進步,就看你參照的系統為何!目前來說,只要程式不出錯,根據攝影機所拍攝的資料,透過程式模擬,推算出來的軌跡,在某種意義上,是準的。但試過幾年,若是大家決定要將精度提高到現在的100倍;那麼,再來演算線在地資料,得出的結果可能會讓某些判決出現不一樣結果。當然,就目前結果來說,也是經過一個委員會認可其模擬結果。
讀完家輝所選的「Mayer多媒體學習理論」文章後覺得,科技時代的來臨應傭資訊科技已成為現在教育的趨勢,不但使捨會結構的改變,更為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點;九年一貫課程中更強調各科學習領域應使用電腦為輔助的學習工具,以拓展各領域之學習。記得在讀國小階段的我,在教國文生字時,老師都會教我們回家一人準備一個生字,運用"非常好色"或是自行用手繪圖的方式製作,而現今的國小教學則是運用電子白板來進行教學,這可看出電腦輔助教學已慢慢的在日常生活課程中結合。而在體育方面,我認為可以讓學童注意到一些細節上的動作,此外對於規則及戰術運用也是相當有幫助的。
在鷹眼細統的發展上,我個人覺得是必要的。在裁判的判決中,常常出現失誤情形,雖然能給大家一些話題性,在有些太嚴重的失誤,容易影響之後選手擊球的心情與狀態。因此鷹眼系統可以在重大失誤上,給予選手一個翻盤的機會。但是選手不能太依賴鷹眼,不然在一般小失誤就挑戰,除了讓觀眾覺得選手對裁判不信任的假象,在結果上若符合裁判判決,也很容易打亂自己的節奏。除了鷹眼系統可以運用在網球其實可以用在隔網類和裁判比較少的運動上,在裁判死角架設鷹眼給予裁判輔助,當然比賽全程都使用鷹眼當裁判好嗎?結果不是不好,而是機械是死的沒有人性,出界就是出界,而沒有跟選手互動,但是人是活的,雖然會有判決失誤的時候,但是選手跟裁判互動時,給予觀眾一種有在看比賽的樂趣。裁判本身就是比賽中的一環,因此很少失誤的裁判,也能讓人了解"原來當裁判是不容易的事"。
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分享後,有一些疑問也一一釐清,像是「網路上的教學影片,其動作知識是否是正確呢?」在我們還未學習到 項技能之前,我們很難去知道此動作的準確性,也就只是自己給予自己一個的模型罷了!正確度還是需要專業者給予指導,才能將我們對此一項技能的模型加以調整與修改到正確知識。最後老師有提到,觀賞比賽中的選手們,其動作就一定是正確的嗎??也許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教導學生,一種是先教導同學一項運動技能,再去觀賞,最後再做觀賞回饋,讓學生了解我們除了這些正確動作之外,還可以做怎樣的轉變;另一種是尚未教導,先觀賞球賽,再作回饋與教導。這樣就好像是先有大概知識,最後再藉由專業者去引導去改正到正確知識,這樣也需有些助益。聽完其他同學的分享後,對於偉雄提到的一篇「網球鷹眼 -界內還是界外?」的分享,讓我想到裁判是一個比賽中的重要人物,比賽的精彩性也是需要它們去控制,而鷹眼也是一個比賽中關鍵的輔助器材。網球場地大,球又小,球速非常快,且一場比賽就要花很長時間。這樣種種因素下,場上一個主審就很難去控制一個比賽,這時候就需要很多的線審,但線審也是會累的,因此有時在關鍵時刻運用鷹眼,也是他好處。但我自己也想想,鷹眼如此受到重用,為何就不將所有線審換掉?減省一些人力。我覺得排球是不是也適合呢??有時候一記扣球就快得讓人看不清楚是否壓線,這時候還需要線審的主觀判斷,有得時候線審的一句話就會改變場上的氣氛,若排球也運用了鷹眼,是不是也讓整個比賽更具有公平性。有時候想,倘若鷹眼使用比線審還高的話,這樣會不會有失比賽的可看性?
都是人類在玩的遊戲;不論是金錢遊戲(股票),還是運動遊戲。既然要一起玩,就要公平;因此要有訓練過的裁判、一致的規則...。最近剛看一部電影,是機器人打拳擊,不是人類打。這也不公平,誰科技強,誰就有勝算。人的比賽要透過機器來取得公平..,屢見不鮮。短跑終點不也是用高速攝影機來幫人判讀。------------------------------科技可以用在引起興趣,強化英用..上吧。
我讀的是「體育教室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理論與實務」這一篇。這篇文章使我想到一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們為了方便而不斷研發很多便利於人們的科技產品。從早期的黑白電視,一直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手機功能裡就有可以觀看節目的軟體。在體育教學亦是如此,早期就是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模式,學生可從老師的教學示範及課本裡的講解去了解一個動作技能,但有時候老師無法判斷學生是否真的學到了,是否了解動作技能及什麼時候應用等認知。加上現在的體育老師不是說都是專精於每個運動,對於不同性質的運動總會有不瞭解不清楚的地方,但為了教學,老師不得不去找法子。現在媒體資訊發達,我們可上網搜尋我們要的動作技能,去翻閱動作技能的相關書籍,或者請教專精於某一項運動的專家,但網路上的相關動作教學就都是正確的嗎?不見得,記得小時候對於體育老師教學的印象,就是老師在台上教學,一開始也許新奇,但一成不變的教學也是會膩的。後來老師搭配錄影帶教學影片,要我們學生去觀察影片上示範者的動作,這時又讓我們學生覺得有趣,再來直接去觀察實際動作如棒球比賽、籃球比賽等等,加深我們對某些動作的認知。所以體育教學它是可以很多元的,老師示範、書籍、教學錄影帶、實際觀摩等,甚至拍下學生的動作示範帶讓其他學生去觀察。但是後來很多有關體育教學模式裡,還是會發現在一個班級裡有幾位學生還是學不會,還是有學生動作不太正確等等的。文章裡提到前面幾項教學模式的動作示範,有時候動作太快,無法使學生記住,或某個角度看不太清楚。運動資訊媒體的進入,把一個運動技能去做分析,讓我們可以很清楚發現動作的起承轉合,動作可快可慢,不同角度的動作示範,這樣除了讓學生清楚知道動作之外,也可讓學生加深印象,又可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動作離正確性還有多少。資訊媒體既可以幫助學生也可增進老師教學上的技能,對我們現在來說是一大幫助。
回覆刪除夢萍
但是,要注意。這些科技不只可以提供"範型",若只是這樣也太可惜了。就好像明明是智慧手機,卻只用來講電話;買便宜的就好啦。
回覆刪除我讀的這篇文章篇名為「隨心而動︰以意念操控機器」這篇文章,光是標題就很吸引人,因為目前為止還未有用頭腦想就能操作機器,都需要透過肢體如:手、腳、眼部和各部位來操作,還未聽說過用頭腦直接傳達給機器;而篇文章是講利用神經產生的動作電位經過儀器計算使機械給展現同等動作。
回覆刪除在運動方面上大家都知道最嚴重的運動傷害為下半身癱瘓,這種傷害幾乎是斷送了運動員的路程,除非有驚人的毅力,不然下半生都得靠輪椅過活。而這種科技輔助一定是給予這些運動員新的希望,使自己的雙腳獲得重生,能重新站起來。對於截肢者也有很大的幫助,建造機械義肢,彷彿像是”機械公敵”的主角一樣,擁有擬真的手臂,使不便的生活作息轉化為正常作息。
不過文章中提到以現在的科技(2002)必需給予一個處理用的背包式電腦才能賦予能力,在運動員來說還是不方便在運動上,不可能叫一位運動員帶一台電腦比賽,很可能會因為運動劇烈,使電腦受損,而失去作用,但是以現在的科技應該能做得越來越小,更方便攜帶。或是做成晶片和神經的橋樑,使人可以回復到能運動的狀態。老師上課也有講到”駭客任務”裡的人都用電腦插進人體,直接灌輸資訊。或許這個研究剛好相反,反而是人利用插頭來操作機器。
政達
我所讀的文章題目為「從Mayer多媒體學習理論觀點談電腦在輔助運動學習之應用設計」。現在是一個科技的時代,資訊科技已成為現在教育的趨勢。把資訊融入教學可以呈現多種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因為用電腦時看到的動畫與圖片比較多所以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在這篇文章中有學者提到,將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中可以增加學生的人際互動與技能學習等,就這兩像我比較有疑惑。用電腦來輔助體育教學時,學生所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感情的電腦,這樣子是要如何達到人際關係的互動,而且技能學習是要靠身體活動去熟悉的,並無法利用電腦來學習到技能。
回覆刪除大學時聽到老師說要把資訊融入體育教學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怎麼可能,在我以前的舊認知裡,體育一定是要靠著練習才會進步的。但現在慢慢的比較可以接受老師所傳達給我的概念,這是因為電腦是真的可以幫助學生在認知上達到良好的效果,也會讓學生更加的喜愛體育,但我擔心電腦輔助體育教學如果發展的很成熟後,教師們為了減少自己備課的壓力,進而全程都使用電腦來進行體育教學。而且以後的學生如果接受了這樣的教學,會不會出現我只要在電腦前面可以學到運動技能了,為何還要出去練習呢?
以上這些想法有可能是我自己想太多,但會不會發生也不知道。這些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而以,希望老師不要見怪阿!!
我選讀此篇「網球鷹眼 -界內還是界外?」。還記得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有鷹眼系統的網球比賽,是在2007年的暑假,在英國所舉辦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那時剛好大二,因為選修了網球課,故對此運動的相關消息及比賽幾乎都不會放過。那時對於鷹眼系統感到非常新鮮,經過主播一番解說之下,才知道是由10部攝影機,架設在不同地點拍攝,所組成的一套系統。此系統能準確判斷出比賽中的每一拍的擊球位置、球的行徑路線及球的落地位置。所以被用來判斷球出界與否之工具。其準確度高達99%。以四大公開賽為例,每一盤比賽中,雙方選手各有3次挑戰的機會,申請鷹眼畫面重播。如:裁判判定該球出界,而你認為這球應該是界內,你可以提出質疑,如挑戰成功你將繼續擁有3次的質疑機會,當然若你挑戰失敗,相對也會少去一次質疑的機會。此套系統於單一場地架設完成後,並啟用一週。營運成本則需高達4~5萬美元。故並非每一賽事都有此系統的支援。就算是四大公開賽,也僅在幾個重要大型球場才有設置,其餘周邊的小球場則無此系統的架設。除了前幾種子賽會會安排大型球場讓選手進行比賽之外,其他選手若想享受這高科技的輔助系統,那得多努力打進16強才可能有機會囉。隨者科技進步,網球賽場上,其實早可以不需要任何線審,因為鷹眼系統只要稍微做點改良,只要球一出界就會發出聲音。頂多一位主審即可。但俗話說的好「裁判的判決,也是比賽場中一部分」或許就是關鍵時刻,判決上又有些了爭議,這樣的賽況,才令人緊張,感到刺激。大大提升了比賽的可看性。這才是選手及觀眾所樂見的。
回覆刪除我讀的是:工研院IEK歸納「2012年十大ICT產業關鍵議題」,文中指出,2012年將是行動運算世代的「戰國元年」,Wintel & Android 將開始進軍智慧手持裝置市場與Apple競爭;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智慧型手機已越來越普遍,而高畫質顯示、高度整合、高效率、低成本、低價格、低耗電…等將是未來趨勢;在台灣,許多科技業者在各廠牌中的零件占有一席之地,故如何藉此優勢來提升產出量,達到消費者及廠商的需求,在技術層面則必須有更多的創造性及客製化的商品,來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此外,在PC方面,如能結合2010年Xbox 360 Kinect感測系統、跨裝置互動系統、聲控、體感、臉部辨識等則是能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最後則是雲端的巨量資料分析處理,所有資訊的處理必須有相當大的空間,如何有客製化的服務及平台,也將會是一項商機。所謂「科技始終自於人性」,無論何種設備、科技的發明,亦是讓人們在生活上更方便,但…人與人的互動並不是運動科技設備就可以的。
回覆刪除楊振宏
回覆刪除我讀的是「迎接行動時代之後,我期待…」這一篇。這一篇主要是說現在已經進入數位行動時代,我們期待著哪些是不可發生的,但這些未來都將可能發生,我們可以天馬行空地去想像,數位行動資訊如何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以前386的電腦如何研發創新,黑白電視進化到彩色電視,以及種種科技產品的演進,至於PC電腦會不會結束,至少在短時間內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只是在這個演變的過程只會讓PC電腦的功能更加強大。而現今行動時代的來臨,扮演著最重要的腳色,我認為是「網路科技」從有線網路到無線網路,而網路的速度也不斷的提升,從撥接到光纖、從3G無線上網提升到最近很發燒的話題就是4GLTE高速網路,如果沒有無線網路就沒有辦法和日益創新的科技產品做結合,硬體產品有手機、平板電腦、照相、投影機,經由網路的連結可將資料上傳至雲端做储存,然後也可以連結至APP store下載各種軟體應用程式,並可應用於日常生活,如天氣預報、幫你換算身體質量指數、文書、搜尋資料、照相攝影、充當量角器、水平儀等等的軟體應用。未來手機等等科技產品會結合再一起,可能只要帶著手機就可以走遍世界,手機可以儲值悠遊卡當零錢包使用,也可以投影做簡報,而且還可以防水,這是未來無法想像的。
這篇文章【多機器人合作系統於機器人足球之應用】是我在新聞上看到報導覺得相當有趣,因此下載下來閱讀,其中多機器人的系統包含:全域影像系統、無線通訊系統即機器人本體。
回覆刪除想像套用在人體上:全域影像系統=人體的視覺
無線通訊系統=大腦神經系統
機器人本體=人體
至於作者給予機器人的行為模式中包含:
僥倖行為設計=如何最有效率完成任務
策略行為設計=基本技術
行為選擇機制=判斷最佳戰術
這些東西對於踢足球的選手來說是透過經年累月的訓練才會有的,透過電腦的運算如果可以決定出最佳的路徑或是套路。
這樣也許比賽時可以不需要教練,只需要電腦即攝影機在加上耳機,攝影機傳送隊友位置與敵方位置,經電腦判斷最有效得分戰術再透過耳機傳送給每位隊員,這樣感覺很酷。可憐的體育人~又失業了!!
在這邊我要幫我所閱讀的「從Mayer多媒體學習理論觀點談電腦在輔助運動學習之應用設計」做一個結束。在和老師及大家分享完我閱讀後的心得後,我所有的問題老師也一一的幫我解決了。首先在討論資訊融入體育教學時的地位設定,其實一直都是設定在輔助的角色而以,因為大家都知道,資訊是不可能成為體育教學的主要角色,但現今還是有很多人無法接受這樣的想法,這是因為觀念還是停留在以前舊體育教學裡,其實資訊真的是有辦法讓人們學習技能的。資訊可以讓學習者學到動作的型態,只是有些肢體的感覺與表達的情緒是要靠個人去學習的,不過也沒有人能確定的說以後不會發展出這樣的科技。在人際互動的部分,其實聽過老師的解答後,我才發現我想的範圍太狹窄了,我完全沒有想到可以透過網路視訊來培養。以前我對資訊融入體育教學是抱持的否定的態度,不過現在是完全的接受了這樣的想法,或許這樣的設計可以引起學習著強烈的動機來運動,也可以讓小朋友在運動認知上不需要透過教師來教授自己就可以學習到。
回覆刪除在課堂上與老師及同學分享過「網球鷹眼」的文章後,在此為本篇文章做個總結。鷹眼系統誕生後,就有意將此系統用於網球場上,但是一開始,並非所有選手都舉手贊成。前世界球王,Roger Federer最先提出反對意見,其主張,球的落點出界與否,應以裁判及線審判定為主,選手能有所意見,但最終還是得接受此判決。乍聽之下,網球比賽中,似乎存在著許多的不公平的狀況,將有機率影響比賽結果。事實上,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樣的機率不高。即使發生了誤判,對於吃虧的選手,如何在理虧的情況下,控制自我情緒,要回比賽勝利。才是網球場賽中,頗具可看性的畫面。然而,在經過多次的協商之後,也陸陸續續在某些賽事,架設了次套系統作為輔助,其判斷正確率驚人,觀眾也開始享受起,3D畫面回放該球出界與否時等待的緊張情緒。縱使也不少的老球星反對,鷹眼系統,最終還是成功地闖入網球界,成為世界各大比賽場中,不可或缺的一套人工智慧系統。
回覆刪除再經過上禮拜的討論後,對於工研院IEK歸納「2012年十大ICT產業關鍵議題」所進行的總結,現在的手機已由黑白手機變為彩色手機、相機畫數的提升、由單核心變為雙核心甚至到四核心,所有的功能都漸漸進步,而APP STORE、GOOGLE PLAY等都可以讓消費則自由在此下載個人所需要的檔案、文件或遊戲,讓生活更加便利;此外,還有一些即時更新的系統,如:氣象、運動即時回饋、投影機、悠遊卡....等,可讓消費者帶著手機就能完成許多事情,讓生活更加便利。
回覆刪除另外一項科技則時雲端,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運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體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給運算機和其他設備,整個運行方式很像電網。網際網路上的雲端運算服務特徵和自然界的雲、水循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雲端是一個相當貼切的比喻。通常雲端運算服務應該具備以下幾條特徵:基於虛擬化技術快速部署資源或獲得服務、 實現動態的、可伸縮的擴展、 按需求提供資源、按使用量付費、 通過網際網路提供、面向海量信息處理、 用戶可以方便地參與、 形態靈活,聚散自如、 減少用戶終端的處理負擔、 降低了用戶對於IT專業知識的依賴,這些都是運端的基本特徵,無疑的,所有的科技都是為了讓人們在生活上能更加便利,更加人性化,期待科技未來的發展能讓人們提昇到何種境界,值的期待。
看完家輝所提供文章「Mayer多媒體學習理論」。以下感想與各位同學分享。還記得國小一直到高中,所有從事的體育課,幾乎都是由老師示範,學生由觀察中,學習及模仿。然而很多的錯誤動作,我們只能由老師口述,來進行改善。常常會發生,老師講解不清楚,或者是聽不懂的地方,同樣的錯誤動作不斷的重複發生,還是沒有獲得改善。這時候,如果有了一台攝影機在一旁做輔助,即時錄下學生的動作。再回放的過程中,讓學生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動作畫面,不僅能提供老師指導學生錯誤動作的方向,更能清楚的讓學生看清楚,自己是哪個動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經過練習修正後,再以影像比對,經能清楚的知道動作改善的程度。學生及老師都很輕而易舉的從影像中觀察出,學習者的進步及變化。就不會再發生,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做學生的。
回覆刪除我所選讀的是偉雄所分享的「網球鷹眼 -界內還是界外?」,這一套系統可以說是體育的一項大突破,不過從目前看來好像比較適合運用在網球這一項目上。一開始這一套系統也想說要運用在MLB上,不過聯盟對這套系統興趣缺缺,而且在整個比賽過程中,主審對於好壞球的判定也是比賽重點之一。從觀眾的觀點來看,許多觀眾非常喜愛看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裁判對於此狀況的判決與誇大的手勢,但這套系統引進四大公開賽後,也漸漸的成為了觀眾看球賽的重點之一。最近這套系統也引進了排球的賽事當中,這也顯示大眾逐漸的接受科技輔助裁判判決。其實我對這一套系統有一個疑問的地方,那就是它是如何精準的判定球的位置,它真的沒有誤差嗎?
回覆刪除相較於幾年前,現在的科技的確可以做到像家輝、偉雄所提到的那樣。只是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對體育的觀念。不論是老師、學生、家長、學校、政府...,大家都認為運動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健康不會自己跑到身上。是透過運動;不論是隨意動(跑步、散步、伸展...)或是刻意動(學羽球、打網球、游泳...);都要有"計畫"地去做,這個計畫包括了正確的知識和正確的姿勢。這些知識與姿勢需要由正確地人和環境提供。
回覆刪除應眼,也不過是一套攝影機,加上軟體的組合。就拿時間來說,精確度也不斷的進步,就看你參照的系統為何!目前來說,只要程式不出錯,根據攝影機所拍攝的資料,透過程式模擬,推算出來的軌跡,在某種意義上,是準的。
回覆刪除但試過幾年,若是大家決定要將精度提高到現在的100倍;那麼,再來演算線在地資料,得出的結果可能會讓某些判決出現不一樣結果。
當然,就目前結果來說,也是經過一個委員會認可其模擬結果。
讀完家輝所選的「Mayer多媒體學習理論」文章後覺得,科技時代的來臨應傭資訊科技已成為現在教育的趨勢,不但使捨會結構的改變,更為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點;九年一貫課程中更強調各科學習領域應使用電腦為輔助的學習工具,以拓展各領域之學習。記得在讀國小階段的我,在教國文生字時,老師都會教我們回家一人準備一個生字,運用"非常好色"或是自行用手繪圖的方式製作,而現今的國小教學則是運用電子白板來進行教學,這可看出電腦輔助教學已慢慢的在日常生活課程中結合。而在體育方面,我認為可以讓學童注意到一些細節上的動作,此外對於規則及戰術運用也是相當有幫助的。
回覆刪除在鷹眼細統的發展上,我個人覺得是必要的。在裁判的判決中,常常出現失誤情形,雖然能給大家一些話題性,在有些太嚴重的失誤,容易影響之後選手擊球的心情與狀態。因此鷹眼系統可以在重大失誤上,給予選手一個翻盤的機會。但是選手不能太依賴鷹眼,不然在一般小失誤就挑戰,除了讓觀眾覺得選手對裁判不信任的假象,在結果上若符合裁判判決,也很容易打亂自己的節奏。
回覆刪除除了鷹眼系統可以運用在網球其實可以用在隔網類和裁判比較少的運動上,在裁判死角架設鷹眼給予裁判輔助,當然比賽全程都使用鷹眼當裁判好嗎?結果不是不好,而是機械是死的沒有人性,出界就是出界,而沒有跟選手互動,但是人是活的,雖然會有判決失誤的時候,但是選手跟裁判互動時,給予觀眾一種有在看比賽的樂趣。裁判本身就是比賽中的一環,因此很少失誤的裁判,也能讓人了解"原來當裁判是不容易的事"。
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分享後,有一些疑問也一一釐清,像是「網路上的教學影片,其動作知識是否是正確呢?」在我們還未學習到 項技能之前,我們很難去知道此動作的準確性,也就只是自己給予自己一個的模型罷了!正確度還是需要專業者給予指導,才能將我們對此一項技能的模型加以調整與修改到正確知識。最後老師有提到,觀賞比賽中的選手們,其動作就一定是正確的嗎??也許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教導學生,一種是先教導同學一項運動技能,再去觀賞,最後再做觀賞回饋,讓學生了解我們除了這些正確動作之外,還可以做怎樣的轉變;另一種是尚未教導,先觀賞球賽,再作回饋與教導。這樣就好像是先有大概知識,最後再藉由專業者去引導去改正到正確知識,這樣也需有些助益。聽完其他同學的分享後,對於偉雄提到的一篇「網球鷹眼 -界內還是界外?」的分享,讓我想到裁判是一個比賽中的重要人物,比賽的精彩性也是需要它們去控制,而鷹眼也是一個比賽中關鍵的輔助器材。網球場地大,球又小,球速非常快,且一場比賽就要花很長時間。這樣種種因素下,場上一個主審就很難去控制一個比賽,這時候就需要很多的線審,但線審也是會累的,因此有時在關鍵時刻運用鷹眼,也是他好處。但我自己也想想,鷹眼如此受到重用,為何就不將所有線審換掉?減省一些人力。我覺得排球是不是也適合呢??有時候一記扣球就快得讓人看不清楚是否壓線,這時候還需要線審的主觀判斷,有得時候線審的一句話就會改變場上的氣氛,若排球也運用了鷹眼,是不是也讓整個比賽更具有公平性。有時候想,倘若鷹眼使用比線審還高的話,這樣會不會有失比賽的可看性?
回覆刪除都是人類在玩的遊戲;不論是金錢遊戲(股票),還是運動遊戲。既然要一起玩,就要公平;因此要有訓練過的裁判、一致的規則...。最近剛看一部電影,是機器人打拳擊,不是人類打。這也不公平,誰科技強,誰就有勝算。
回覆刪除人的比賽要透過機器來取得公平..,屢見不鮮。
短跑終點不也是用高速攝影機來幫人判讀。
------------------------------
科技可以用在引起興趣,強化英用..上吧。